醫院迎“大考”:疫情高峰期,如何面對“減員”?
澎湃新聞記者 葛明寧 朱瑩 劉浩南 實習生 郭思航 薛柯 黃佳妮
截至12月9日,范曄仍需每天做核酸。他是河北石家莊市某三甲醫院神經外科的一名醫生,在收治新冠感染者的隔離病房工作,每天連續數小時身著三級防護,戴上N95口罩、橡膠手套、隔離衣、護目鏡或者防護面屏,裹在里面相當悶熱。
即使如此,他身邊仍有一些同事陸續“陽”了,范曄認為這難以避免,因為離開隔離病房時醫生會“不可避免地抖動防護服”——雖然他自己一直沒有“陽”過。
毒力明顯變弱的同時,奧密克戎傳染性增強。因此,一旦醫護人員在院內外感染了,醫院會遭遇“非戰斗性減員”。在新的防疫形勢下,如何控制院感規模,關乎醫護人員和各種需要進入醫院的脆弱人群的健康。
其中,涉及一些細節,例如,如何監控醫生的身體情況?如何在防控院感與保持醫院有效率地運轉之間達到相對的平衡?
8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表示,做好醫務人員的疫苗接種、健康監測,也要根據疫情防控的形勢和臨床救治工作的需要,動態優化和調整醫務人員的編組。
近期,也有一些專家建議,將新冠逐步回歸乙類管理,這樣可以將大量的醫療資源釋放,回歸正常的診療中,不過這樣的調整應當審慎。
“新冠回歸乙類,要適時有序”
11月中旬,政策層面剛取消“次密接”的判定,陽性與密接都需集中隔離。范曄說,當時進醫院需查驗核酸的情況下,門診不時“有新發陽性出現”,醫院辟出一層樓安置核酸結果陽性的病人和接觸過他們的醫生、護士,等待轉運。
這一段時間內,有些“陽性”的醫護繼續照顧與他們一起隔離著的病人。有一些還未等轉運去方艙的車輛到來,自己就轉“陰”了。
2020年1月,基于當時的病毒特性,國務院批準同意,將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內發現甲類傳染病,“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發現乙類或丙類,則“應當根據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12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提到,當時的決策避免了數億人被感染,為疫苗、藥物研發、積累治療經驗贏得了時間。
隨著病毒的變異和致病力逐漸減弱,張伯禮表示,當下延續甲級管理的必要條件明顯逐漸減少,而回歸乙類管理的條件日趨成熟。
“將新冠肺炎回歸到乙級管理,可以將大量的醫療資源從方艙醫院中釋放出來,回歸到正常的診療中;在搶救新冠患者中,可以將精力重點放在重點人群上;也可以為未來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睆埐Y在前述采訪中解釋。
病毒學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也認同,應逐步將新冠作為一個普通的傳染病來管理,采取“相對隔離,不用都搞到負壓病房里”,然后醫生戴上N95口罩,防護得當就可以。不過,他告訴澎湃新聞,“這些要一步步來”。
“真到(感染)海嘯期,醫護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肯定也會有感染!苯鸲阏f,香港疫情時,醫院實行的是精準防控,沒有關醫院,或者關整棟樓,“最多關診室或者病室,如果走到最極端的一步,就當作感冒,醫護人員在家休息好了再回來上班,所以才能維持基本的服務!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呂德文長期關注中國鄉村治理,對農村地區有深入調查。他認為新冠回歸乙類管理需更審慎,“快慢不是問題,關鍵是有序”。
呂德文關心目前乙類管理的前提條件是否成熟,“比如高齡人口疫苗的接種率至少要達到一定的比例,醫療資源尤其是重癥醫療資源,還得準備,還有其他一些相關配套措施,比如對農村人口,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對疫情的看法和別的群體有很大差別,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宣傳教育。這些是一個系統工程”。
張伯禮也表示,降級管控是防疫重大調整,要“穩中求進,適時有序作出調整”。
如何面對“減員”?
12月7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進一步優化就醫流程做好當前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對于急診就診患者,“有48小時核酸檢測結果的,直接進入急診診療區域,無48小時核酸檢測結果的,在急診緩沖區域接診,同時查抗原和核酸”。
按照現行要求,新冠“陽性”的人無需特殊治療的,需居家隔離七天,密切接觸者需隔離五天。
澎湃新聞多方了解,近日對于醫院發現陽性病例的情況,多地正收緊醫護“密接”的認定范疇。例如,12月6日,武漢某三甲醫院醫生張釗對記者說,前些日科室里發現一例陽性被轉運走,其他醫生照舊工作。他在呼吸內科病房,有的醫生調去隔離點,有的調去發熱門診。張釗覺得,如果自己再被當做密接拉走,病房里就沒有人了。
廣州一名三甲醫院醫生也告訴記者,此前發熱門診發現陽性病例后,醫院要求當班醫護人員集中隔離。這一制度已經被調整為做好消殺后正常返崗,“不輕易減員”。
12月6日,武漢醫生李平接診了一例腦出血的急診患者,患者沒有48小時核酸結果,但也不確定是否新冠“陽性”,急需搶救。李平介紹,有的病人需要插管搶救,有的病人嘔吐,都易于造成感染,這樣的病人都送入負壓病房,可以暫緩的,放在緩沖區里。
他告訴記者,最近搶救室里的一些床位都用透明材料罩起來,防交叉感染。
一直到12月6日,李平所在的醫院,急診醫護都還需要穿防護服,進出負壓病房時,外罩隔離衣。
各地政策正在滾動調整。原先,幾家湖北醫院都要求醫護人員每天核酸。12月8日,張釗告訴記者,不查核酸了,住院病人原也是一天一檢,這天開始不做了。
原先在“一天一檢”的情況下,范曄和張釗都曾對醫護人員“減員”的前景感到憂慮。張釗看見醫院正在騰出病房新建一些搶救室:“患者肯定會增加,這是毫無疑問的”。醫院的工作量也會增加。如果醫生一“陽”就隔離,醫院可能難以運轉。不過他說,不同崗位情況有差異,病房里不行,有的門診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應該可行。
但在李平看來,發燒的醫護還穿著防護服工作,“很容易虛脫”。
一名參加過多次“抗疫”的某中部省份定點醫院醫生王城對記者說,在目前社會流動性之下,一部分人“陽”會是常態。他建議,不強制要求醫護人員做核酸,有癥狀者可自愿接受核酸檢測,必要時可以休息,康復后再重回崗位 。
“管理好公眾預期,避免擠兌”
王城是院感專家。他介紹,為應對“減員”風險,他所在醫院已根據不同科室的不同情況,把醫務人員分成不同梯隊,輪流上班,防止某個科室關閉。不過,“目前還是應付得過來的”,12月8日,醫院里未見明顯的人流增多。
他之前也在呼吸內科工作,每年流感季節,一天看一兩百個號。根據王城對新冠的理解,現在的呼吸內科接診感冒癥狀病人的時候,對方是否“陽”對于診療方案已不重要。但是,住院患者仍然應當檢測是否感染新冠,陽性者可在科室特定區域住院,他認為,一些脆弱人群集中的地方也需要注意,比如養老院。
即便新冠轉為“乙類乙管”,也將是防控“院感”要長期面對的問題。另一名武漢市呼吸內科醫生劉銘對記者回憶,從前流感季節,一旦確認急診科的患者染有H5N1等流感病毒,也是送入專門病房,醫生做好防護,再進入會診——那些流感病毒的傳播能力還遠不如奧密克戎。
在“新冠”之前,每到冬春流感高發季節,劉銘就已自覺地不和家人一起吃飯。
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新加坡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漆t生梁浩楠認為,醫院人員穿防護服接診不一定是必要的。但他提醒,所有醫生在醫院內和上下班路上,都應盡量佩戴N95口罩,一是防止病人將“新冠”傳給醫護人員,一個是防止醫護人員傳給病人。無論住院與否,這些醫院的來訪者通常免疫力較弱。
一項進行于2021年上半年的研究顯示,相較于“院感”,新加坡的醫護人員其實更易于在工作時間之外感染新冠。
有550多萬人口的新加坡,被世衛組織認為是“國際應對疫情的典范”,當地的重癥和病死率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新加坡傳染病學家、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APSCMI)會長淡瑪亞(Paul Anatharajah)回復記者稱,目前新加坡的“院感”防護相對寬松,急診科只對有呼吸癥狀的患者做抗原;收治陽性或疑似陽性的相關感染者,醫護人員也只需穿防護服,不加穿隔離衣。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已不處于新冠的暴發期。
醫院是留給風險更高的病人的,梁浩楠總結,首先,應當鼓勵不在大型醫院工作的家庭醫生等為老人提供診斷,并解釋如何在家康復;醫院收治有嚴重基礎病和未接種疫苗的人。同時,也要為在家康復但病情出現加重的人提供幫助,確需診療的要送醫院;他還提到,應當保留一部分隔離點,配備護士,讓并不需要診療但情緒焦慮的感染者有地方去!皩τ谀銈儊碚f,就是方艙醫院!彼诨貜团炫刃侣劦泥]件中寫道。
金冬雁也對澎湃新聞表示,首先,應當做好政策宣導,把“這個病現在是怎么回事”,跟大家說得清楚一些,然后假如回歸乙類管理,“依據在哪里,目標是什么樣,我們的醫院、公交要怎么做?”
他提醒,在此前提之下,管理好公眾的預期,避免擠兌醫療資源。例如在新冠暴發期,將兒童送往醫院會有風險。兒科大夫應該告訴大家,如果發燒,可以給小朋友吃退燒藥,除非他有特別的表現,比如嘶嚎、氣短,再考慮送醫;盡量通過咨詢,用遠程醫療、熱線電話,來解決問題。
按照香港的分級診療制度,抗原檢出陽性之后,政府會給居家隔離指引,送上溫度計、口罩、抗原、中藥等組成的大禮包;截至今年3月15日,香港共設置23個“指定醫療點”,估計每日能接待4300人次感染者,金冬雁在有關文章中總結,這些是“為輕癥及情緒焦慮的人群服務”。
今年二三月份,香港醫院管理局一度每天披露新增醫護感染人數,到三月中旬不再公布。金冬雁在論文中提到,超過15700人,即大約20%的醫護工作者曾染上新冠。
2022年3月28日,香港,伊利沙伯醫院轉作新冠定點醫院。 中新社記者陳永諾/視覺中國 圖
金冬雁解讀,一開始公布這些數據,是想要提醒醫護,讓大家注意,這也是疫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后來我們覺得這已經非常平常了”,醫管局里的很多人感染了。
近日,“保定疫情”一度登上熱搜,當地辟謠稱網傳內容夸大,沒有出現明顯醫療擠兌。記者于12月6日下午打通收治新冠“陽性”患者的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急救熱線,接線人員說:“來了要等一兩個小時”。
不過,記者采訪多位保定市民,都表示最近不太愿意去醫院,“擔心交叉感染”。當地人大多選擇居家隔離,心態還比較放松。
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曾介紹,絕大多數的新冠患者屬于無癥狀,不需要就醫,但可能出現的癥狀有:咽干、咽痛、咳嗽、乏力、發熱等,基本上7-10天左右轉陰,如果感染,有條件的可居家隔離。
他同時補充,如果持續出現三天以上的發熱并不降溫,有氣喘、呼吸困難、氧飽和度下降,同時基礎病變加重的,建議應及時就醫。3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出現發熱,無論孩子狀態如何都應去醫院就診。體溫過高時建議口服退燒藥后再前往醫院。
保定下轄某縣的居民孫佳對記者說,前些天,她看到縣里發燒的人多,就回到了村里住,在村里的藥店買了一些抗原,全家自測。先是父親陽了,幾天內轉陰;隨后母親又陽了。他們不愿意去縣醫院診療,作為密接的父親戴著口罩出門,給妻子賣了一些中藥。
此前,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到,未來一段時期,公眾感染的風險會大大增加,建議未完成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接種的人員要盡快接種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要盡快接種。
金冬雁認為,面對必然要來的感染高峰,除了疫苗和抗原之外,還希望能夠儲備足夠的口服藥,讓農村老人也可以用上。
(澎湃新聞記者何鍇對本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范曄、張釗、李平、王城、劉銘、孫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