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潮”后,布洛芬會滯銷嗎?
隨著防疫“新十條”落地,被列入《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常用藥參考表》的解熱鎮痛類藥物布洛芬,成為市場“新寵”。
作為產業鏈上數一數二的布洛芬原料藥龍頭,新華制藥(000756.SZ)和亨迪藥業(301211.SZ)備受關注,一度引發資本市場大量資金的進入。
自12月初以來,新華制藥曾錄得8天7板;亨迪藥業12月7日曾上漲19.98%,12月12日更是20%漲停。不過,其近期股價已有所回調。
股價的漲跌或從側面反映出布洛芬的供需狀況的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經過多日采訪了解到,在布洛芬緊缺之下,新華制藥和亨迪藥業均在加班加點生產,以全力保障供應,但產能的提速仍需時間。與此同時,新華制藥的部分產能已被征用,而亨迪藥業則收到了保供名單,需保證名單上的下游制劑廠的原料供應。
新華制藥部分產能被征用
亨迪藥業收“保供名單”
“公司正加班加點生產布洛芬原料藥,但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時間”。12月21日,新華制藥證券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國內產能第一的新華制藥,對外披露的產能為8000噸/年。
就公司的產能進展,12月21日,新華制藥證券部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公司的原料藥主要分為出口、內銷、自用三部分,公司每年是根據銷售預期制定的生產計劃,生產線是相對確定的,不會因為布洛芬短期內熱銷,就輕易擴大生產線。公司正在加班加點生產布洛芬等市場急需藥品,全力保障市場供應!
據該工作人員透露,“除了現有訂單之外,公司的布洛芬產能一部分已被征用,兩個星期之前,國家工信部已經派人進駐公司,監督布洛芬生產”。
而國內產能排名第二的亨迪藥業,其布洛芬和右旋布洛芬原料藥的產能分別為3500噸/年和200噸/年。
12月21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亨迪藥業總部電話了解產能情況,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布洛芬原料藥的年產能大概在3500噸左右,最大年產能可達到3800噸左右,目前已在加足馬力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亨迪藥業12月20日曾在互動易平臺上回應,“公司不存在產能被政府相關部門征用的情況”。
不過,亨迪藥業總部工作人員透露,“國家工信部下發了一份保供名單,針對名單中制劑企業的布洛芬原料藥需求,我們會盡可能滿足,確保這些企業不斷產”。
但在需求突然爆發以及布洛芬原料藥緊缺的情況下,下游布洛芬制劑生產廠家仍處于吃緊狀況。
據國家藥監局截至2022年12月13日的數據,布洛芬的國產藥品注冊批文達到558個,涵蓋了布洛芬片、布洛芬軟膠囊、布洛芬緩釋膠囊、布洛芬顆粒等多種劑型,涉及潤都股份(002923.SZ)、仁和藥業(000650.SZ)、康芝藥業(300096.SZ)、人福醫藥(600079.SH)等上市藥企。
藥融云數據庫則顯示,截至2022年12月11日,共有41個布洛芬相關品規通過一致性評價(含視同),布洛芬緩釋膠囊、布洛芬顆粒、布洛芬片、布洛芬混懸液等劑型均有對應的生產廠家。
目前,布洛芬緩釋膠囊的常見規格是0.3g或者0.4g。以一粒0.3g規格粗略計算,1噸布洛芬原料藥可生產333.33萬粒布洛芬制劑。
“公司目前布洛芬原料仍有缺口,主要是因為隨著各制劑工廠的擴產,原料生產廠家目前的產能跟不上市場的需求”,生產布洛芬顆粒的藥企康恩貝(600572.SH)相關人士近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據康恩貝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近日把銀杏葉片、普樂安片生產線全部“讓”給布洛芬顆粒。目前,生產線24小時換人不停機,布洛芬顆粒日產量從3.4萬盒正逐步增至6萬盒,預計到1月中下旬,布洛芬顆粒日產量將擴大至12萬盒。
“公司(蘭溪產業園)布洛芬顆粒已納入浙江省經信廳保供單位。按照現在的生產能力,我們備足了1到2個月的原料庫存,也在通過主動溝通、現場走訪,積極聯系供應商,協調后備原料供應”,康恩貝產業園相關負責人指出。
隨著產能增加,康恩貝預估到2023年,其每月布洛芬原料缺口近10噸。
布洛芬緩釋膠囊生產廠商潤都股份證券部人士則稱,公司正24小時不間斷開展布洛芬緩釋膠囊的生產,全力保障市場供應,“目前沒有收到布洛芬統一調配的消息”。
短期供需錯配,長期供過于求?
布洛芬“一藥難求”背后,實際上存在短期供需錯配的情況。
事實上,中國是全球布洛芬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大國,大約占全球產能的三分之一。
根據中經智盛市場研究發布的《中國布洛芬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展望報告》,2021年,中國布洛芬(原料藥)的總產能達到14380.95噸。
據華金證券研報統計,全球布洛芬原料藥產能前三的藥企分別是新華制藥、亨迪藥業和巴斯夫,每年產能分別為8000噸、3500噸、3000噸。
12月初,新華制藥曾在互動易平臺透露,“公司是全球重要的解熱鎮痛類原料藥生產企業,布洛芬實際市場份額接近40%”。
亨迪藥業也在2022年半年報中提到,“在國內,公司與新華制藥是布洛芬原料藥的主要生產廠家;在全球,公司是布洛芬原料藥的主要廠商之一,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新華制藥、美國圣萊科特國際集團、德國巴斯夫、印度SOLARA、印度IOL” 。
從上述數據來看,國內布洛芬的產能是充裕的。
在防疫“新十條”之前,在國內市場,布洛芬的供給基本覆蓋了需求。2021年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布洛芬(原料藥)供給量為1724.84噸,而需求量則在1722.60噸左右。
此前,國內大量富余的布洛芬產能甚至被用于出口。
中郵證券研報曾指出,我國布洛芬原料藥大部分出口海外市場,據研報數據, 2020年,中國布洛芬原料藥合計產量9380噸,對應的當年出口量就達到了8439噸左右。
但是,隨著防疫“新十條”的出臺,12月以來,多地優化疫情防控政策,對布洛芬藥品的需求短時間內爆發。這一供需的平衡被打破了。
事實上,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現有產能的基礎上,新華制藥和亨迪藥業都有擴產計劃。但遠水或難解近渴。
如新華制藥在2022年半年報中披露,“布洛芬擴產合成工序產能提升改造”的工程進度為100%,預計產能1萬噸/年,建設周期為1.5年。
無獨有偶,亨迪藥業IPO募投項目“年產5000噸布洛芬原料藥項目”也被寄予厚望。
該項目擬使用募集資金5.73億元,建成后,公司布洛芬原料藥年產能將達到8500噸。
據亨迪藥業2021年年報披露,“年產5000噸布洛芬原料藥項目”工程累計投入占預算比例的0.38%,工程進度為0.38%,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是2023年12月31日。
2022年半年報顯示,這一項目截至期末投資進度為0%。
12月21日,亨迪藥業總部上述工作人員也提到,“年產5000噸布洛芬原料藥募投項目還在建設中”。
產能的擴張很難一蹴而就。而在這輪搶購潮之后,布洛芬的需求是不是還能持續增加,也仍是個未知數。
民生證券研報分析指出,“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出現顯著調整,導致全國多數城市出現感冒藥尤其是解熱鎮痛藥搶購熱潮,由于我國是解熱鎮痛藥生產大國,產能遠超國內需求,短期供需錯配將很快緩解,有力支持疫后快速復蘇”。
基于此,有市場人士認為,“此輪短期需求過后,布洛芬原料藥可能會有庫存過剩的風險”。